冬虫夏草作为我国珍稀药用资源,兼具经济价值与生态价值。冬虫夏草产业是藏区特色优势产业,被誉为“民生草”。当前,市场上因产地差异导致价格悬殊,存在地理来源虚假标注的问题;虽然人工繁育技术取得突破,但野生与栽培品鉴别困难;加之市场上还存在伪造掺假等现象,严重损害牧民利益、阻碍产业健康发展、侵害消费者权益,因此精准溯源成为规范市场的关键。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董彩虹团队联合扬州大学李熠团队、那曲市检验检测中心,协同开展冬虫夏草鉴别与产地溯源技术研究。团队采用非靶代谢组学(UHPLC-QTOF-MS)结合建模分析,实现了对样品产地的精准识别(Food Chemistry ,2024);通过对数十种矿质元素含量的建模分析,产地判别准确率达90.48%(Microchemical Journal,2024);基于ITS与COI序列识别出99个单倍型,实现了产地精准划分(IMA Fungus ,2025)。这些溯源技术为打击产地造假违法行为提供科学依据,获得地方政府的认可。
图1 冬虫夏草产地溯源
在此基础上,团队近期在Critical Reviews in Biotechnology发表题为“Chinese cordyceps products ,geographic traceability and authenticity assessment: current status ,challenges ,and future directions”的论文。系统梳理了冬虫夏草的市场流通现状,总结了市售产品的主要类型,揭示了虚假标注、替代掺假、人工增重等典型欺诈行为,并总结了现有的溯源鉴别技术。研究提出,未来应融合人工智能与高光谱成像等技术,构建快速、无损的产地溯源与识别体系,为市场监管与消费者权益保护提供技术支撑。
该研究得到西藏自治区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区域科技创新专项的资助。
图2 冬虫夏草真伪鉴别与地理溯源的现有技术、挑战与未来
原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16/j.foodchem.2023.138247
https://doi.org/10.1016/j.microc.2024.110512